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大師專區> 佛法真義系列 體相用的真義

大師專區

字級

佛法真義系列 體相用的真義

【作者: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】 2016-08-27
常有人問:佛有三身「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」,是什麼意義?也有人問:佛教常說「體相用」,這又有什麼意義?

在佛教裡,用「三」來表示的名相為數很多。如:「三學」戒定慧,戒為體,定為相,慧為用,彼此互有密切的關連;再如:「三藏」經律論,經為體,律為相,論為用,三者也有互通的意義。

現在,我們把佛陀的三身:「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」,和「體相用」合而為一。佛的法身,遍滿虛空,充塞法界,這就是佛陀的真如理體,是「體大」;佛的報身,萬德莊嚴,相好圓滿,讓人尊敬,這就表示「相大」;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,不論阿彌陀佛、藥師佛,乃至諸大菩薩、諸大羅漢、諸大聖賢,甚至世間的「青青翠竹,無非般若;鬱鬱黃花,皆是法身」,這不就是「用大」嗎?

所以,佛陀的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就是體大、相大、用大。三身雖有差別,雖有層次上的不同,但是合而為一:一個佛陀,一種信仰;一層真理,一種解脫。我想,「體相用」應該用這樣來解釋。

甚至,我們從佛陀,再說到凡夫眾生。根據《大乘起信論》說,我們的心,它的本體、相狀、作用,廣大無限,所以稱為體大、相大、用大。心的「體大」,大如虛空,甚至比虛空還要大,所以佛經裡說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一個人如果有容納宇宙虛空的心量,必定能做大事。

在我認為,心的「體大」就是生命,如果萬物沒有生命,就沒有作用了。作為本體的生命,是不增不減,是永恆存在,是絕對的、無限的、真常的;心的「相大」就是生死,是生命的階段性轉換,是有生滅、去來的無常變化,是相對的、有限的、非常的。而心的「用大」,就是生活。我們活在世間上,生命從生到死,其中的食衣住行、言行舉止、身心活動等等,無一不是生命的作用。

因此,我們既然來到世間「生活」,就有「生命」,雖然生命有「生死」的無常變化,但我們可以利用有生之年,好好發揮生命的本體,把它的精神、意義、能量,隨機、隨緣、隨宜的權巧應用,如此就能發揮生命的價值。

說到生命,人的生命是無法單獨存在的,必須要靠很多的因緣成就,所以宇宙世間是一個大我的生命,是共同的,是同體共生的。例如,我們出生之後,需要父母的照顧,需要師長的教導,需要社會各種人士給我們的緣分,我們才能活下去;沒有他們,我們的生命就沒有辦法維持。因此,生命是彼此相互關聯的,當別人給了我們存在的因緣時,我們也要給人家一些因緣,讓他們的生命也能存活下去。

再說到「生死」,有生必然有死,這是世間最自然的現象,也是最平等、最公平的事情。舉凡是人,不論帝王將相,或是販夫走卒,都有生死。但是有的人好生惡死,也有人活得無趣、無奈,就以自殺來結束生命,這都是過於極端。

其實生死就如同睡覺,睡著了就像死去一般;睡醒後,好比又再重新活過來。生死也好像日出日落,早晨太陽從東邊出來,到了傍晚從西邊落下;明天一早,它又會再度重新升起。所以生死是圓形的,生了就會死,死了又會再生,生命是不死的。所謂「生也未嘗生,死也未嘗死」,死亡在佛教稱為「往生」,往生不是死,只是生到別處去。死亡,其實就如衣服破了、房子壞了,要換新的一樣,是值得歡喜的事情。

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

最後談到「生活」。人打從一出生,就開始學習喝奶、走路、被愛;長大以後,學習讀書、交朋友;成年了,開始學習各項技能。為了在這個世間上生存,每個人都要承受許多的壓力。尤其人際之間的相處,彼此的因緣很重要,所以我們都得學習讓人家願意接受我,讓人家認同我,讓別人欣賞我;若我的所行所做,都不能被人接受,只怕生存就會產生障礙了。

所以,生命、生死、生活,都是人間佛教所關心、重視的。我曾經說過:「人間佛教包括生命、生死、生活;生命是人間佛教的體,生死是人間佛教的相,生活是人間佛教的用;乃至人間萬有環環相扣的關係,就是人間佛教。」這就是人間佛教對「體相用」的看法。

說到人間佛教,今天全世界儘管佛陀說法有所謂「八萬四千法門」,但是合而歸一,我們只有一個佛陀。所以,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,希望流傳了二千六百年的佛法,大家能夠共同合作,齊聚一起,歸投在佛陀的懷抱裡,以佛陀為中心,再來創造佛教的輝煌時代,讓全世界千百萬化身的諸佛,都能為真理而共同努力,這就是「體相用」的真義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不二法門

常有人問我,佛光山有一座「不二門」,為什麼叫「不二」?其實,「不二」是取自《維摩詰經》中「維摩一默一聲雷」的典故。

有一天,維摩居士示疾,佛陀要文殊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前去探病,於是雙方就在維摩丈室裏,展開了一場「不二法門」的討論會。

首先,在場的三十餘位菩薩,各就所見,提出發言。最後文殊菩薩說:「依我見,於一切法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,才是入不二法門。」說完以後,文殊菩薩就反問維摩詰居士:「菩薩如何進入不二法門?」

這時,維摩詰默然!眾人茫然,相視而對。只有文殊菩薩懂得此中奧祕,於是讚嘆:「善哉!善哉!乃至無有語言文字,是真入不二法門。」

所謂「不二」,指的是佛法的出世法,佛法講「煩惱即菩提」,理上是不二的。例如,原本酸澀的水果,經過和風及太陽的吹拂照耀後,就能成熟,轉酸澀為甜美,可見酸即是甜,甜離不開酸;酸中有甜,甜中有酸,酸甜是不二的。

又如,人有生,也有死。太陽從東方升起,就像人之生;從西方落下,如人之死。生也未曾生,生了要死;死也未曾死,因為死了又會再生。可說,人生也是「生死不二」。以出世法來看世間,是從理上來解悟;但是在還沒有覺悟之前,不可以理上廢事,還是需要用理來解事,才可以因事而明理,因理而顯事,才能夠「理事圓融」,那才是真正的「不二」。

唐朝江州刺史李渤,年輕得志,意氣風發。有一次,他問智常禪師道:「佛經上所說的『須彌藏芥子,芥子納須彌』,未免失之玄奇了,小小的芥子,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?這是騙人的吧?」

智常禪師聞言而笑,反問道:「人家說你『讀書破萬卷』,可有這回事?」

「當然!當然!我讀書豈止破萬卷?」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。

「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,如今何在?」

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:「都在這裡了!」

智常禪師道:「奇怪,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,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?莫非你也是騙人的?」

李渤聽後,腦中轟然一聲,當下深有省悟。

禪者心無分別 淨穢不二

「須彌藏芥子」是事,「芥子納須彌」是理,如果我們能夠明白理事無礙,那麼就能把宇宙的本體和現象融和在一起,把人我融和在一起了。

有一天,趙州禪師和弟子文偃禪師在論道,正巧一位信徒送來一塊餅。文偃馬上說:「請老師吃吧!」

「這不公平,這樣吧,我們來比賽,贏的人可以吃這塊餅。」趙州禪師說。

「怎麼比賽法呢?」文偃問。

「誰把自己說的最骯髒、最無用,那一個人就贏了。」趙州首先說:「我是一頭驢子。」

文偃說:「我是驢子的屁股。」

趙州禪師馬上接著說:「我是屁股裡解出來的大便。」

文偃一聽,這下我還比什麼呢?想了想就說:「我是大便裡的蛆。」

趙州聽了,知道自己輸了,就問:「你這隻蛆在大便裡面做什麼呢?」

文偃禪師說:「我在裡面乘涼。」

人常常有分別心,但在禪者的心中,卻是淨穢不二,毫無分別。在一位真正開悟的禪師心中,他肯定自己的見道,不管他是與非、有與無、好與壞,在他心中都是一個,這才是真正懂得「法無二法」真義的人。一般人若能將「不二法門」的哲學應用在生活上,就能「人我一如」、「自他不二」了。
12345678第1 / 8頁
追蹤我們